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艺术 - 正文艺术
贵阳北师大附中属于几类高中 2018年贵州医科大学新生在哪个校区及新生开学报到时间
小哈
2023-12-30
【艺术】
1127人已围观
摘要[db:Intro]
推荐答案
一类
贵阳市一类高中的名单如下:
1. 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 贵州省航空高级中学
3. 贵州师范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4. 贵州省第一中学
5. 贵州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
6. 贵州省长江中学
7. 贵阳市第二中学
8. 贵州师范大学附属育才学校
9. 贵州师范学院附属龙洞堡学校
10.贵阳市第三中学
这些学校在教育教学、师资力量、学科建设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水平,被政府列为一类示范性高中,已成为广大学生所追逐的学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人对学校的选择标准不尽相同,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兴趣爱好、学习特长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高中。
其他回答
2018年贵州医科大学新生在哪个校区及新生开学报到时间2018年贵州医科大学新生在哪个校区及新生开学报到时间
贵州医科大学地处祖国西南的避暑之都——林城贵阳。其前身为创建于1938年的国立贵阳医学院,是当时隶属于教育部的九所国立医学院校之一。1950年更名为贵阳医学院,2015年更名为贵州医科大学,是贵州省唯一拥有医学学士——硕士——博士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的省属重点高校。
1938年3月,为谋战时急切之需,立西南之医学基础,在首任院长、我国早期热带病学专家、医学教育家李宗恩博士的带领下,杨崇瑞、朱章赓、汤佩松、贾魁、杨济时、刘维德、洪谦、林绍文、侯宝璋、张孝骞、郭秉宽、王季午、朱懋根、李瑞麟、李漪、王志均等大批文学、医学先驱云集贵医,在室如悬磬的环境中,国立贵阳医学院应运而生,开创了贵州高等医学教育之先河。
经过七十多年的砥砺前行,学校现有2个校区,占地面积1800余亩,在校全日制学生14000余人,研究生1600余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亿余元,图书馆藏书121万册,数字图书4952GB。设有20个教学单位,27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社会学科、文学、工学、管理学等六大学科门类。在职职工140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50余人,正高职称220余人、副高380余人。有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候鸟型”高层次人才18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一二层次专家3人、国家卫计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贵州省核心专家6人、贵州省省管专家25人、二级教授1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7人。
学校拥有省级重点学科8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4个、国家卫计委临床重点建设专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有国家和部级科研平台11个,省级23个;各级科研创新团队15个。其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3个、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1个,是国家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单位和国家级药物临床实验机构。
近五年,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55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重大专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31项。发表学术论文3490篇,主编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90余部、学术专著66部。
学校发挥医、教、研优势,积极服务社会。在地方病研究、中药民族药研发、组织工程干细胞生物医药研究、病原生物学研究、科研成果转化等领域,成绩突出,成果斐然。建立了省内最大的医疗服务体系,有直属附属医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9所,教学医院6所。与贵阳市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与信邦集团、益佰制药、威门制药等企业开展合作,一大批科研成果得到转化应用。建校以来已累计培养5万余名毕业生,其中研究生4000余名,为全省累计培训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近9万余人次。
学校高度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是苏州大学对口帮扶高校,与美、英、日、韩及台湾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水平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办学及科研合作关系;是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立了中美、中英联合实验室。2008年以来,学校协办了东盟教育周医学教育论坛、中国科协联会中美临床转化医学论坛。2013年启动留学生教育。
2015年,学校成功更名为贵州医科大学,贵医人主动而为,顺利整合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服务贵州“大健康”战略成立大健康学院,综合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学校发展步入了新的'起点,开始了新的征程。
面向未来,贵州医科大学始终秉承“诚於己、忠于群、敬往思来”的校训,奉行“大医精诚”的精神,坚持“文化建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努力建设“具有明显特色、西部一流、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医科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考研难度
成都。
成都,四川省辖地级市 ,简称蓉,别称“蓉城、锦城”,是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市, 特大城市,西部战区机关驻地,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重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2018年,全市下辖20个区(市)县和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幅员面积143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33万人,GDP15342.77亿元。
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西部,青藏高原东缘,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市毗邻,南面与眉山市相连,西南与雅安市、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2°54′~104°53′、北纬30°05~31°26′之间。2016年,全市土地面积为14335平方千米,市区面积为4241.81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区面积837.27平方千米。
成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春早、夏热、秋凉、冬暖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6℃,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成都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多云雾,日照时间短。民间谚语中的“蜀犬吠日”正是这一气候特征的形象描述。
成都气候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空气潮湿,因此,夏天虽然气温不高(最高温度一般不超过35℃),却显得闷热;冬天气温平均在5℃以上,但由于阴天多,空气潮,却显得很阴冷。成都的雨水集中在7、8两个月,冬春两季干旱少雨,极少冰雪。
成都市土地类型多样。按地貌类型可分为平原、丘陵和山地;按土壤类型可分为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壤、黄棕壤等11类;按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可分为耕地、园林地、牧草地等8类;平原面积比重大,达4971.4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0.1%,远远高于全国占12%和四川省占2.54%的水平;
丘陵面积占27.6%,山地面积占32.3%;土地垦殖指数高。土地肥沃,土层深厚,气候温和,灌溉方便,可利用面积的比重可达94.2%,全市平均土地垦殖指数达38.22%,其中平原地区高达60%以上,远远高于全国10.4%和四川省11.5%的水平。
贵阳学院宿舍条件内部图片,贵阳学院宿舍条件环境怎么样
学校本身就是一所普通本科师范类院校。贵州师范大学的考研难度一般。
贵州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创建于1941年,是当时全国八所国立师范学院之一。1950年10月更名为“贵阳师范学院”;1954年10月教育部委托贵州省人民政府管理;1985年更名为“贵州师范大学”。
1996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2015年成为教育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等学校;2017年入选“国家级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现有花溪、宝山、白云三个校区,占地面积近2300亩。设有24个学院、1所继续教育学院、1所独立学院(求是学院)。?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文献282.1万余册,其中古籍文献约10万余册,电子图书168.8万余册。
有全日制在校学生4.27万人,教职工259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78人,师资中有教授309人、副教授699人。
以上参考:贵州师范大学官网——学校简介
贵州中医药大学在哪个区
贵阳学院坐落在贵阳市龙洞堡新城,是在原贵阳师专和金筑大学两所专科学校有机整合的基础上,于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普通本科院校,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实行省市共建以贵阳市为主的办学体制。2010年12月作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10所试点学校之一,接受并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评估。
一、历史沿革
贵阳学院主要由原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贵阳金筑大学合并组建而成。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1978年成立,原址在贵阳市马王庙,原名为贵阳师范学院贵阳专科班,1982年更名为贵阳市教师进修学院,1985年更名为贵阳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经教育部批准命名为“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阳金筑大学于1984年由贵阳市人民政府创办,原址在贵阳市文化路,1995年迁至龙洞堡贵阳市高级技工学校(即学院现址)内办学。随后相继把贵阳市高级技工学校和贵阳红星机床厂并入金筑大学。2009年,贵阳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贵阳师范学校并入贵阳学院。
二、文化标识
贵阳学院高度重视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确定了校徽和校训,作为学院精神的重要标识和载体。
贵阳学院校徽蕴含着“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宣示文明理性、彰显青春朝气”的意义。其图案中心的图形是“贵阳”两字汉语拼音GUIYANG首字母的变
形。其中Y像一部打开的书,象征着人类的文化、知识、智慧和美的传承。图案外围的橄榄枝代表理性、人性、青春、朝气,黄色齿形则象征万里长城,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传统文化。
贵阳学院的校训是“博、新、雅、信”。其含义为:博——学识广博、胸襟博大、仁心博济;新——与时俱进、勇于探索、敢于创新;雅——气质高雅、行为高尚、品格高洁;信——诚信笃实、信念坚定、追求真理。
贵阳学院的校徽和校训体现了一所现代城市大学的精神向往和价值追求,彰显了学院“敏而好学,知行合一”的校风,“师范文正,厚德树人”的教风和“立志、勤学、慎思、笃行”的学风,引领着广大师生,为振兴地方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艰苦奋斗、潜心办学、敬业奉献、自强不息。
三、校园环境
贵阳学院位于拥有“森林之城”、“避暑之都”美誉的贵州省省会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贵阳市东部新城,与图云关国家级森林公园毗邻,现有和正在使用的面积810亩,规划面积1200亩。校园内林木葱茏、绿草如茵,王阳明文化广场、明德路、明理路、香樟大道、九思楼、博雅楼、逸夫楼、图书馆、梨园水体、鱼梁河桥等各种楼宇建筑错落其间,清澈幽深的鱼梁河从校园东隅蜿蜒而过,环境优美、清静、整洁,功能区划明确清晰,2008年获“贵州省高校优美校园”“贵阳市园林绿化先进单位”称号和“创建优美校园”一等奖。在环境育人上走贵州高校前列,享有“林城学府、碧绿书苑”之美誉。
四、学科专业
贵阳学院坚持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通过加强建设,学院的本科专业从建院之初的6个增加到现在的44个,扩大到9个学科门类。学院现有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2个;现有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
贵阳学院设有经济管理学院、社会管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体育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等15个教学院。
贵阳学院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突出实用、服务本地”的办学要求,主动适应贵州省特别是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科研工作,成立了大学科技产业园、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中心、阳明学与地方文化研究中心。贵阳学院大学科技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大学科技园;与台湾大学、贵州省农科院共同组建“台大贵阳生物与农业交流中心”。近5年来,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328项;主持贵阳市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2项;获得省部级奖19项,地厅级奖30项,专利33项。
贵阳学院注重教学、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等平台建设。在教学平台建设方面,已建成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获批省教育厅特色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在省内新建本科院校中率先启动了大学科技产业园的建设,并被认定为省级大学科技园。获批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科技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教育厅特色工程技术中心2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
五、办学定位
(一)类型定位为“教学型”,即以教学为主导,并形成相关联的价值评价体系,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积极发挥科学研究对教学的支撑作用;
(二)层次定位为“本科教育”,即以全日制普通本科教育为主,开展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项目、免费师范生、少数民族本科预科和职教师资的招生教育,创造条件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开展继续教育,丰富办学内涵;
(三)学科定位为“多科性”,即所办专业涉及到工学、理学、文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农学9个学科门类,坚持重点带动一般,多学科协调发展;
(四)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即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注重应用、提高能力”为目标,为贵州省特别是贵阳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
(五)服务面向定位为“地方性”,即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坚持以服务贵州省特别是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立足贵阳,面向全省,辐射全国;
(六)发展目标定位为“有特色”,即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部分学科专业、科学研究领域在贵州省具有学科特色,进而具有学科优势的普通本科院校,实现特色兴校和永续发展。
六、师资队伍
贵阳学院确立了“人才强院”发展战略,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努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出台了一系列高端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重点引进拔尖创新人才和有企业背景并善于解决技术难题的专业技术人才。
通过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学院专任教师已达651人,其中教授75人(含二级教授2人)、研究馆员1人、副教授275人;博士78人、硕士394人。在现有专任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省管专家5人、省高校教学名师4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7人、省科技厅和省教育厅创新人才团队7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1人、市管专家6人、贵阳市专业技术带头人10人、贵阳市中青年科技骨干4人。
七、基础设施
贵阳学院建有条件优良、宽敞明亮的主教学楼和第一、二教学楼、逸夫外语教学楼,以及理工实验楼群、实训中心、美术楼、音乐楼、体育馆等,拥有教学行政用房16.7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7.5万平方米,运动场馆面积4.59万平方米。
贵阳学院图书馆建筑面积2.17万平方米。截至3月1日,馆藏纸质图书90万余册,新增纸质图书35288册,电子图书170万余种;电子资源数据库26个,包括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超星读秀学术搜索、EBSCO全文数据库等等。
贵阳学院校园网覆盖主校区,安装信息点17000余个。主干网带宽为千兆,出口总带宽为500兆,形成了完善的网络管理体系。校园网运行实现主动管理和实时监控,用户服务实行统一IP登记管理,保证了校园网安全、可靠、良好运行。
八、招生就业
建院以来,省内报考贵阳学院的考生人数名列同类院校前茅,第一志愿录取率逐年上升,生源充足,招生竞争力不断增强。
贵阳学院规范执行国家有关“奖、贷、勤、减、免、补”政策和学费收取标准。通过全国统一高考择优录取的本科生,在规定学制完成学业,颁发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文凭,符合条件的本科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证书。
贵阳学院坚持质量立校,重视实践教学。学院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定期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有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鼓励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共获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4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5项,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4项,省级精品课程3门。现有校外实习基地111个,其中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校外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5个。2012年以来,学校组织了600余人次大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气与自动化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竞赛项目,获奖逾200人次。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省级14项,其中5项获教育部立项。
九、成人教育
贵阳学院在全省设有20个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函授站、教学点,现有成教在校生1.2万人,是高等学历教育自学考试主考院校,省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习服务中心和省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试点学校,下属继续教育学院曾三次获得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集体的称号,是全国知识产权专利保护重点联系基地、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贵州省“国培”项目承担院校,贵州省教育干部培训基地、贵州省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定点单位、贵阳市服务社会化人才培养基地。
十、国际交流办学
近年来,贵阳学院加大了国际化办学力度。学院为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国内承办高校之一;与加拿大魁北克大学签署联合办学协议,贵阳学院选派优秀学生在魁北克大学就读,双方互认学分,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双方学校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与微软公司达成协议,成为该公司授权的微软课程教育基地,为贵阳市培养IT人才;与泰国加拉信皇家大学达成教育交流与办学合作协议,两校同意就教师与学生交流互派、学术及文化交流展开校际合作;与美国伯克莱学院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就该校提出的“全球教育联盟”事宜开展国际教育和研究方面的合作;与印度Xplora设计学院合作,培养国际化的动漫专业实用人才;与台湾地区玄奘大学、朝阳科技大学等高校签署合作备忘录,开展校级科研交流、互派师生交流等合作;与台湾大学生物资源暨农学院、省农科院签订学术交流合作意向书,在学术交流、人才培训和合作研究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二、贵州中医药大学简介
贵州中医药大学 创建于1965年。建校以来,秉承“厚德明志,笃学力行”的校训,坚持“发展为先、质量为本、创新为源、育才为用”的办学理念,以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为己任,服务于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及其产业发展,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学校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现已成为以中医药为主、多学科支撑、办学层次较为齐全,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的中医药高等院校。1978年开始研究生教育,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的单位之一。
学校2004年被批准为贵州省重点支持建设高校,2007年被评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2016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和中医学、中药学专业认证,获评贵州省“文明校园”。2018年11月,原“贵阳中医学院”被教育部批准更名为“ 贵州中医药大学 ”。
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林城贵阳,有花溪、甲秀两个校区。现有本科以上在校学生150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千余人。设有基础医学院、药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针灸骨伤学院、护理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体育健康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中心)、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语教学部、研究生院、苗医药学院、中医养生学院等15个直属院(部);有中医、中药、民族医药等10个研究所;有两所直属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中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为“贵州省中医院”,第二附属医院为“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1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近600人,获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近80%,有博士生导师(兼职)36名。拥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4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等国家级知名专家近50人;有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贵州省省管专家、省名中医、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高层次创新型“百”“千”层次人才等省部级知名专家80余人,我校周英博士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有国医大师工作室(站)5个,全国名中医工作室3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个、贵州省民族民间医(药)师传承工作室1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和人才团队15个。
学校现有23个本科专业,覆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6个学科门类。有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其中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0个、专业硕士学位点4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32个,其中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8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1个、区域一流建设学科1个。
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卓越中医人才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有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示范性本科专业7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项目3个、省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2个。近五年获省级一流建设项目21个、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共5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全校主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309部,其中主编33部,副主编98部。近年来应届本科毕业生年均就业率均在90%以上,毕业研究生就业率更达到95%以上。
学校近五年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0项(2014-2018年);承担科研项目1668项(2014-2018年),其中国家级项目131项(2014-2018年),2017、20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三年进入全国中医药高校和科研机构前十强;获得专利授权135项;出版专著218部;发表论文4178篇,其中核心期刊932篇,SCI收录164篇。学校不断加大科研平台建设力度,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31个,其中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共建)、国家药物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1个。2009年被科技部评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优秀单位”,2011年被教育部评为“‘十一五’高校科技管理优秀团队”。
学校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突出。我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是全国高校首批青年志愿者协会之一,2011年被评为“全国第二届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十大杰出团体”;“防艾志愿者协会”被国务院防艾办、卫生部、团中央等单位评为“红丝带健康包‘百校进千企’活动先进集体”。1982年成立的“大学生医学科学协会”为全国高校中最早的大学生科协之一。在历届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0项,获奖数量及层次均居贵州高校前列;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银奖1项、铜奖2项;在“全国中医药社杯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知识技能大赛”中获团体一等奖;在“慧医谷杯”第二届全国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大赛中获团体一等奖;在“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团体二等奖;在贵州省医药类院校“临床医学技能竞赛”中获一等奖。涌现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志愿服务金奖”、“全国百佳志愿者”、“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三下乡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优秀青年学生”,以及“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青年才俊和创新创业团队。
学校以开放的视野,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学校具备外国留学生招生培养资格,开展学历教育、短期培训和互换生项目;先后与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大学及科研机构进行交流合作,开展中韩联合义诊服务;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海外实践基地、中德心脏康复基地等项目顺利开展;连续举办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及民族医药学术论坛,学校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贵州中医药大学 紧紧抓住贵州医疗卫生事业、高等教育事业加速发展和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迅猛发展的宝贵机遇,积极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贵州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需要,集中精力抓建设,凝聚人心谋发展。学校实现从扩大办学规模、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到注重学科、专业、科研等内涵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转变。 贵州中医药大学 立足贵州、面向全国,正在为把学校建成多学科协调发展、民族医药特色鲜明、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
贵州中医药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
贵州中医药大学是211大学吗
贵州中医药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贵州中医药大学王牌专业 比较好的特色专业名单
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教务处电话 附号码及其他联系方式
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
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在哪里
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快递查询入口
贵州中医药大学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快递查询入口
贵州中医药大学在哪里 ;
版权声明: 感谢您对【奚诗视窗网】网站平台的认可,无特别说明,本站所有文章均归【奚诗视窗网】平台所有,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来源【奚诗视窗网】”。 https://www.tjdhgcc.com/post/681.html